周六的晨光刚洒进上海植物园,社区里的“小小植物学家”们就举着放大镜凑到了岩石园观察各类植物——这是我们“发现植物·社区里的自然课堂”的一场“实地研学课”,目标只有一个:带娃读懂植物的“悄悄话”,把自然的美好装进笔记里。
做“植物观察员” 用五感找细节
“大家蹲下来看看,酢浆草的叶子晚上会‘睡觉’吗?”跟着上海植物园的两位老师,娃们的观察从“看”开始:有的蹲下来数鸢尾花的花瓣,有的轻轻摸柏树的树皮,还有个小男生把耳朵贴在橡树上:“我好像听到树在呼吸!”
老师没直接给答案,而是让娃们把发现记在“观察小纸条”上:“花瓣的颜色除了紫色还有什么颜色?叶子边缘是光滑的还是锯齿状?有没有看到小虫子和它做朋友?”在水生植物区,娃们更是围着睡莲提问,“为什么叫它睡莲?它真的会睡觉么?”老师笑着回答,“因为睡莲的花瓣一到晚上就会合起来,看起来就像睡着了一样。”

把自然“画”下来 笔记可以很有趣
“不是要画得像,而是要画出你眼里的植物!”到了笔记创作环节,植物园大树下的休憩区成了临时画室——有的娃把掉落的枫叶画在本子上,再加上一条叶脉,标注“枫叶的脉是‘掌状脉’,像爸爸的手掌”;还有个小姑娘突发奇想,在笔记里画了只蝴蝶,旁边写:“蝴蝶喜欢停在紫色的花上,可能它喜欢紫色吧。”

老师还教了个小技巧:“如果记不住植物名字,可以先画个小图标,比如松树画个三角,柳树画条长辫子,回家查资料再补上!”看着娃们一会儿抬头看树,一会儿低头涂画,家长们也忍不住加入:“原来笔记不用规规矩矩,这样的自然记录,比课本还生动!”
带“植物朋友”回家 把观察变成习惯
活动结束时,每个娃都捧着自己的“自然笔记”舍不得合起来。“我明天还要来!”临走前,小成拉着妈妈的手说,“我要看看今天记的紫萼花,明天会不会开更多。”

其实这就是社区开自然课堂的初心:不是教娃认多少种植物,而是让他们学会用眼睛发现、用手记录、用心感受。下次自然课,我们还要去探索社区里的植物乐园,看看那里的植物会给笔记带来什么新故事。

“聚力计划”是由上海市民政局(市社会组织管理局)指导、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搭建的创新平台,旨在精准匹配社区需求、基金会资源及社会组织服务能力,推动民生项目落地。2025年平台全面升级,精准链接资源,赋能社区民生,构建“需求匹配-资源整合-成效评估”全周期链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