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/正文
聚力计划 | 草木遇本草 课堂连古厝——走进童涵春堂庙童店
作者: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    时间:2025-10-23 17:36

10月的上海秋意渐浓,金杨新村社区的“1平米植物园”里,几户亲子家庭还攥着上周自然课堂的笔记——笔记本上贴着银杏叶、薄荷的标本,字迹里满是对植物的好奇。这份好奇,在第34个世界传统医药日即将到来的这个周末,有了新的归宿:他们走进童涵春堂庙童店,在飘着药香的古厝里,完成了一场“从社区草木到堂中本草”的文化接力,这也是“聚力计划”社区教育项目中,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生动一笔。


1.jpg



活动当天,20组亲子家庭刚走进童涵春堂,就被门前的老药柜吸引。“上周在社区公园认过薄荷,今天它怎么变成药材了?”9岁的小成举着自然笔记问,志远文化的讲师笑着接过本子,顺势开启了“草木变本草”的第一课。这便是PBL项目式学习的巧思:以孩子熟悉的社区植物为起点,自然过渡到中药材的认知,让“陌生的传统”变成“可触摸的熟悉”。


4.jpg


在童涵春堂中药博物馆里,时光仿佛慢了下来。孩子们踮着脚,看玻璃柜里的药材标本——曾经在社区花坛里见过的金银花,此刻被装在古朴的瓷瓶中;常用来做书签的桂花,原来能酿成止咳的蜜饯。专业中医师指着百年前的丸药炮制器具,讲起“修制务精”的老规矩,家长们也忍不住拿出手机,拍下器具上的纹路,“以后带孩子在社区认植物,就能顺便讲这些中药故事了”。


5.jpg


“继承先贤精神”环节,药王孙思邈“济世救人”的故事从讲师口中流出,孩子们围坐成圈,眼里满是认真。当听到神农尝百草时,11岁的小慈拉着妈妈的手说:“以后在社区看到不认识的植物,不能随便碰,但可以像神农一样,慢慢学它的用处。”这份对“探索”的敬畏,正是社区自然课堂与传统医药文化共同种下的种子。


6.jpg


最热闹的当属“衣冠疗法”香囊DIY环节。桌上摆着艾叶、丁香、藿香,都是孩子们在社区里见过的植物。家长和孩子一起挑拣药材,妈妈们穿针引线,孩子们帮忙递布料,指尖沾满淡淡的药香。“这就是PBL里的‘动手实践’呀!”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说,“从社区认植物,到这里做香囊,孩子们把知识变成了能带走的‘健康礼物’,比课本更生动。”


7.jpg


“小药师职业体验”更是让孩子们过足了瘾。穿上迷你版的传统药衣,他们站在老药台前,学着用小秤称量乌梅、山楂——这些都是制作酸梅汤的原料。“之前在社区学过用APP统计植物数量,今天用秤称药材,原来‘精准’不管在现代还是古代都很重要!”11岁的乐语一边记录药材重量,一边跟妈妈分享心得。当亲手熬制的酸梅汤盛进杯子,酸甜的味道里,藏着他们对“传统技艺”最直观的理解。


8.jpg 


活动尾声,童涵春堂为孩子们颁发“小药师结业证书”,证书上的草本图案,与他们自然笔记里的植物画相映成趣。“以前觉得中药离我们很远,现在知道社区里的草木都是‘活教材’,这样的课太有意义了!”一位家长的话,说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
9.jpg


2025年,金杨社区公益基金会在复星基金会的资助下,联合众多公益伙伴,让“从社区植物到中药材,从自然课堂到博物馆”的融合模式走得更远,让慈善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起,走进更多家庭、温暖更多心灵。




微信图片_20251025213351_76_2.jpg 

“聚力计划”——精准链接资源,赋能社区民生。

“聚力计划”是由上海市民政局(市社会组织管理局)指导、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搭建的创新平台,旨在精准匹配社区需求、基金会资源及社会组织服务能力,通过构建“需求精准匹配—资源动态整合—成效追踪评估”的全周期服务链条,汇聚社区需求、链接基金会资源、激活社会激活社会组织专业能力,推动民生服务精准触达基层。